楼主
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互动"还是教学过程表现的基本形式。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景。
新课改后,教师转变了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把教学互动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误区:一是课堂追求表面热闹,忽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学生能获得的体会很少,对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技能没有什么促进作用,有时还起到反作用,但这样一些表面热闹的课还被评为好课,因为学生参与率高,似乎只要学生参与了就是好课,也不管参与的效率高与不高;二是在新课堂上,教师不敢开口说话,教师说多了似乎就不叫新课堂,就没有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就不是好课。三是在许多大城市的学校里,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很快,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师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教学,但又发现许多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让教学互动成为学生与媒体,教师与媒体的互动,上课变成了教师播课件,学生看课件,有效的互动没有形成。笔者认为新课改后学科教学互动不少,但是有效性不足,教师的备课负担加重,却没有相应的效果,实际也加重的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有必要开展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研究。
(二)笔者所在的学校2004年7月被命名为江干区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小班化条件下,由于班级人数较少,互动性是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力求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相互评价。有效的教学互动模式能够倡导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意识、竞争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小班化有条件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也必须要让教学有效的互动,因为这是学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教学理念的要求。本着让每个学生成功的理念,笔者认为要开展此项研究。
社会学科课程的目标对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学科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课程,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社会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社会学科是以培养人为本的课程,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靠说教的方式成效不大,但如果是只注重表面的体验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提高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才有可能达成社会学科的课程目标。
笔者认为: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研究还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