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一、分析现状,明确重要性。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惟一,身为父母,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养育孩子,犹如为幼苗浇水除草,仔细、辛劳而且其乐无穷。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每个父母亲的最纯真、最美好的心愿。父母们也都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未来的人才,就得有独立面对一切挑战的自信和能力,但综观学生的现状,许多孩子在自信心方面较为缺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有的因为父母从小溺爱,过分的依赖压抑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他们遇事缩手缩脚,遇到困难畏难发愁;有的由于父母的过分严厉,形成了孩子怯弱的性格,在公众场合容易怯场;有的由于性格内向,总是沉默寡言;有的自尊心强,生怕别人嘲笑,因而丧失信心,不敢大胆表现自我;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失败的体验比较多,在屡战屡败中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有的缺乏必要的交往知识和主动性,很难与同学建立情感,不敢主动与同学交往,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原因多种多样,但终归一点,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导致综合能力较差,许多父母们也为此烦恼不已。
的确,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促使孩子求知、探索的重要推动力,是促使孩子不断向上奋进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孩子的主动积极性的催化剂。社会所需的人才是需要有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和坚韧的忍耐力,而自信心是否树立,决定着孩子今后是否自主、独立,也决定着孩子面对顺境和逆境时是否能勇敢地去尝试,去获取成功,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在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科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发现,许多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也缺乏自主、独立的能力。那么,什么是独立性呢?它也称为不依赖性,指孩子善于自我决策,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个性品质,是孩子自强、自立的外在体现。在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才,都有很强的独立性。199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成材离不开独立自主”。研究表明,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66.89%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独立做事情,29.73%的人有时喜欢,不喜欢的只占3.38%。这一组数据表明杰出青年童年时要求独处和独立做事情的愿望非常强烈。而在独生子女道德状况的自我评价中,有关独立性的道德优点评价指标均未超过半数。其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为38.9%;“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为40.3%;“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为43.8%;“有责任心”为45.9%。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孩子不具备这些道德优点。在道德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容易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事事依赖别人,没有独立做事的锻炼,在成年之后是难以独立于社会,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的。
面对社会变化加剧,科技发展迅猛,各种竞争激烈,孩子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孩子能长大独立,顺利地成材,中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童要具备“五自”。我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齐携手,从小培养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为他们今后的展翅高飞提供一对坚实的翅膀。
二、学校教育给孩子一只展翅高飞的翅膀: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我在这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点滴做法,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刚才列举的学生现状,在长期的观察与思想的碰撞中,我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同样渴望受到注意,同样渴望与人交往,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是他们走出心里阴影,走向灿烂阳光的第一步。而自信心的树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如何引导呢?在教育过程中,我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采取“信任激励—锻炼实践—交流沟通”三步走的策略,用爱架设师生心灵的桥梁,将爱化为鼓足的风帆,使爱的阳光射进每位学生心灵的窗子,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融入集体,达到积极自我的构建,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独立能力的目的,让学生身心舒展地成长。
(一)信任与激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前提。
我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告诫人们要“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坚信学生“行”,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第一要诀,是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关键。在教育中,我始终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材”。在我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都是可塑的,只要教育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同时,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让学生从教师的态度,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赞赏。尤其是积极关注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当他们表现欠佳或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时,我总是用鼓励或肯定的话语对他们说:“你不会让老师失望的。”“你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只要你努力了。”“要相信自己能行!”“路在每个人的脚下,阳光属于每颗心灵。”“成功只属于那些强者”等等。当他们取得些成绩时,我总让高飞的雏鹰,竖起的拇指,灿烂的笑脸,在学习园地上和学生的在本子上频频出现,激励他们不断奋发进取。因为我知道,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自我认识,与学生在活动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和家长、老师、他人对他的评价有密切的关系。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成绩,家长、教师能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多角度评价,他们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同时,我还积极创建健康的育人环境,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在集体中能懂得接纳他人、赏识他人,在班级形成一种互相关爱,互相激励的氛围。如开展“你是我的好朋友”结对子活动活动,指导学生拟写了结对子计划,用实际行动从学习上和生活上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小伙伴,使他们在感受集体的温暖的同时,改正缺点,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心。还充分利用家访、小型家长会、家教讲座等,就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立等问题上与家长达成共识。我欣喜地看到,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教师与伙伴的信任和赏识,让许多学生看到希望,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欣喜,为自己的付出而骄傲,从而激发自身的内驱力,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锻炼与实践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保证。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积极创造条件,扬其长处,避其短处,有意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让他们进入同龄人这个圈子,进入群体,在工作中,在成功中获得满足,受到巨大的鼓舞。比如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职务,挂牌上岗,协助老师开展工作。这样,就给每个学生创设了极具挑战的机会,树立了“我是集体小主人”的自信与自豪。我还注意积极指导他们开展工作,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学会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他们急需拉一把或跌了跤而畏缩不前的时候,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不断自主、自强、自立起来。如采用激将法,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大胆地在工作中展示才能;或运用放大镜的原理,经常放大他们的工作实效,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采用暗中相助的办法,让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更自信、大胆地开展工作。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心理,走出自卑的阴影,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战胜自己,才能发挥优势,得到锻炼,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实践与锤炼中,在肯定声中,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树立,自信心得到重塑,潜能被唤醒,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的心境越来越灿烂。他们也逐渐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展示自我多姿的个性,用主动进取、敢于竞争的精神,去亮出自己,大踏步地走向阳光中。
(三) 交流与沟通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关键。
会交往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思想交流,就会产生孤独感,个性弱化了,就会渐渐成为心理脆弱和依附强者的人。因而,引导交际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会交往,既满足学生自身的交往需要,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会在交往中走出自己设置的圈子,融入群体中,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在教育中,我积极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经常开展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交流、沟通思想。也经常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社会议论的热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伙伴之间的辩论会。伙伴间的沟通,师生间的互动,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交际氛围。在交际实践活动中,还有意采取善于表达情感的学生和交际中不主动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队,利用优差生组合,帮助这些学生在合作中、在互动中能取长补短,提高交际能力。在这过程,我特别给这个弱势群体辅以人际关系上技巧的帮助,鼓励他们消除害怕的心里,多做有益的尝试,学会参与讨论,发表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交际与处世的能力,以增进自身的交际能力。还积极引导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谦让、团结协作,体会交往的快乐。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与知心姐姐有个约会”,与知心姐姐面对面,沟通情感;“展示你、我的风采”,让学生在“我行、你行、大家行”中亮出自己,锻炼能力。体验丰富了,才干增长了,这些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初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他们由胆怯变勇敢,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相信,当他们的自信树立起来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笑对人生的风雨,笑对人生的挫折,充满信心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应对一切挑战,开创出充满阳光的灿烂的未来。
例举:
记得曾教过一个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总位居班级之尾。课堂上,她总是默默躲在角落,下课总是寡言少语,在我的目光与她相遇的时候,她的目光中写满了惶恐与不安。但从她作业上那工工整整的书写,我感觉得出,她是个要强的孩子。虽说和同学比,她还落下很大的距离,但可喜的是,她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暗暗与同学较劲。我心想:这是一棵需要更多阳光和水份的小苗呀!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有进步”这三个字;不失时机地用关爱的眼神悄悄地为她鼓劲,只想向她传递着这样的爱:你的成绩我看得见,你的努力我看得见;在老师的心中,你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一样,都是“最棒的!”我发现,在我细心地呵护着这颗敏感脆弱的心的同时,爱在悄悄地拉近我和她之间的距离,也在悄悄拆掉她在我们之间中立起的那堵高高的“心墙”。尤其是在每次她不能流利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上一句信任的话语,在她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于是,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课堂上,虽然还是显得有点羞怯,有点紧张,但小手渐渐举起,小脸上常挂着得意的笑,朗读时表情投入,渐入佳境,作文中也不乏有真情的流露。
后来,她小学毕业了,步入初中的校门。那以后,很少见到她回母校,但每当听其他回母校的学生忆起当年种种,谈及她在所在中学成绩进步快,成为班里的小干部时,我就想起她淡淡的微笑,绘声绘色的朗读。第19个教师节来临时,我收到了她的来信。当读到“林老师,我是带着您曾说过的那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走向生活的。”“告诉你,我在学校的普通话比赛中获二等奖”时,我充盈着满心的欢喜和快乐。虽然她最终没有成为生活的宠儿,没有跨进名牌大学高高的门槛,而是成为掌握一门技术的工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细胞,但她的生活中同样充满希望,充满惊喜,更充满阳光。她的来信也使我反思: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可能学生们早把我在教学中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已然抛到记忆的爪洼国去了,早不曾记取我讲过哪个词语的解释,哪篇课文的精彩,但她却记取我曾有过的只言片语——对她的人生道路有所帮助的话。不经意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改变了一颗曾经晦暗的心灵,一个曾经缺乏自信的学生的一生,帮助她扬起人生的风帆,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在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拥有属于自己的明媚的天空,坚定地走着脚下阳光灿烂的路。我也愈加明白:教师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用自己的心灵去耕耘,用自己的情怀去教导,去解读学生的心灵需求,去提供给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去热情地赞美,使其迸发出进取向上的激情,唤醒其内心成材的愿望和责任感,他们潜在智能将得到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将增强,将为学生铺设了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家庭教育是孩子展翅高飞的另一只翅膀:
学生是幼苗,他们的成长需要教师的辛勤培育。但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起点,作为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在孩子综合能力和交往素质的培养上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学校教育给了孩子一只腾飞的翅膀,那么,家庭教育则是孩子高飞的另一只翅膀。我们知道:人的成材有很多先天后天和环境的因素。成材的路不止一条,要人尽其材。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环境,每一个家庭必须独立地解决为数极多的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利用那些现成的,取之于外界的处方。”确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独特的、完整的个体,个体间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要盲目追风,不要一味拔高,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抓住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研究合适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特别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使孩子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一路同行,共同成长。
1、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加油、喝彩。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当我问这个问题时,在座的你们肯定会很讶异。但是扪心自问,你们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和需求吗?因此,作为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动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他们,才能对他们的成长提出合理、正确、恰当的要求。
1)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有不少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你的作业完成了吗?“你这次考试怎么又考砸了?”这样的家长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或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很少与孩子交流,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很少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也就无法取得家庭教育的实效。
那么,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父母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要认识到从2、3岁开始,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这时候孩子经常会说“我自己做”。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就是开始关注自己,评价自己,又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形成“成人感”和“独立感”。这个时候,他们开始从以前对父母的心理上的依赖过渡到开始反抗成人的过多保护,所以在心理学上又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父母应在了解孩子不同的心理发展时期,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不同的方式,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学会独立。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孩子的成长需要沟通,父母在家庭中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垦培育孩子健康优良性格的沃土。家庭中要有民主,家庭应该成为孩子发表看法的讲台;家庭中要充满亲情,充满幽默感和亲切感,父母与孩子是一种朋友关系,两代人的思想经常沟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父母更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因为这个时期是感情培养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再进行补救将会是事倍功半。但感情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在情感沟通上,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思想动态,抓住教育的最好契机引导、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如在学校兴趣组报名时,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商量,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帮他们选择兴趣组,而不是一副母命难违,父命难抗的姿态,让孩子不情愿地参加他不喜欢的小组,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真正学到本领的。尊重孩子还体现在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执拗,“不听话”常常是他们要独立做事、表现自己力量的信号,要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的独立性萌芽,只要孩子要干的事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就不强迫孩子听从父母,而给他独立、自由的机会,使孩子的独立品质得到培养。父母还应是孩子的倾听者,在孩子失意烦恼时,要让他们尽情诉说自己的苦闷,发泄其情绪,指导他们学会自我排除心理障碍、自我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使不良的情绪、情感及时得到化解。
2) 鼓励、赏识孩子。
孩子在人生中要战胜自己的自卑、要学会勇敢面对挫折,自由高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打开他们心中那一扇住着 “自信、智慧、创造”的大门,帮助他们打造一把打开潜能的金钥匙。美国有位教授,曾通过对精神气电现象的科学测定,了解孩子在得到赞扬和受到责骂时,其学习能力与疲劳曲线的变化。测定表明,对孩子夸奖、肯定,会使因疲劳而下降的热量曲线,立时快速上升,相反的就会下降。实验说明,正面鼓励对消除孩子的疲劳,对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效。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微笑是友善的信号,赞美是赏识的表现。”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成功或失败,作为明智的父母,不轻易许诺,不随便失言,不空洞夸奖,要在孩子完成某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时,恰如其分地肯定与赞扬,以激励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撷取成功的甜果。虽说积极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泛滥,要讲究艺术,同样想达到一个目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用冷静、平常的心绪抑制他们的兴奋和可能滋生的骄傲;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时候,要理解他们,不辱骂、冷嘲热讽,而是加倍地关爱他们,表现出一种坦然、轻松的振奋的情绪,及时用名人的或自己、他人的亲身事例引导、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在人生长途上难免会遇到激流、暗滩,但要走出失败的阴影,带着希望和自信心,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和聋哑儿童周婷婷的成功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的积极教育、引导下,16岁时成为一个大学生,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研究生。这两则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便走向成功。尤其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要给他们战胜失败的自信,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自信的种子。从辨证思维角度来看,失败不可怕,它反而是在引导孩子向成功逼近。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耐心指导他们去做,在尝试中体验进步与快乐,实现人生中的一个个“第一次”的成功,在“我能行”中昂头前进。
总之,父母经常对孩子表示关心,就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经常夸奖孩子,就会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经常鼓励孩子,就会使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相信在自我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他们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2、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他们大胆朝前走。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但自信与独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有不断确立与增强的过程。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孩子的成长中,要做适当的保护,但不要用自己过度的爱、过分的保护成为阻碍孩子的成长的绊脚石。因为在过分的保护背后,会使孩子丧失表达自己要求的能力,丧失许多锻炼成长的时机,孩子要成长,需要的是帮助,同样需要一些自主权和自由度。我归纳为两条原则:该放手时要放手,该出手时才出手。
我们知道,如果小鸡在母鸡的翅膀下成长,永远也不可能自己去觅食;如果小鹰只是在老鹰的呵护下长大,是永远也不能翱翔天空。同样的道理,孩子只是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做到自理、自立,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将来很难成气候。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谨记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不要大包大揽,不要以父母的视线,罩住孩子的发展。陈宇华的“千万别管孩子”,就是告诉我们要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实践,锻炼成长。
首先,父母要用 “要相信,你是多能的。那样,许多事情就成为可能的了”这句名言激励孩子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以自信、乐观的态度对待事情。其次,要充分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要积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如怎样整理自己的小天地?该怎么合理安排双休日?自己的零花钱该怎么花?等等都由孩子自行设计、自己规划。例如父母都要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孩子拿了属于他的零用钱买了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父母却又常不满意,而加以责怪:“我给你零用钱,不是要你购买这种无用的东西!”这种干涉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既然是给孩子的零用钱,他当然有权选择买什么东西;再者,所谓有用无用,有时并无客观标准。孩子既然掏钱买它,肯定是认为有用。何况大人的看法和孩子的判断有时是截然不同的。不要干涉孩子零用钱的花法,这里还有一个培养孩子学会理财的问题,现在有的小学里学生自己组织了学生银行,有的把钱积攒起来,买东西;有的拿钱资助给困难同学……这对孩子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所以在零用钱的使用上,大人应该放手任孩子自由,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也养成他们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当然,孩子拿了零用钱去作不正当的事情,那就另当别论了。另外,家中进行重大决策时,父母也可以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加讨论,将有效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千万不可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也渐渐丧失自主、自立的能力。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急于帮忙,或是急着上阵,要“延迟”帮助的时间,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克服困难,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有一位教育家科学地道出了实践对孩子独立的重要性。他说:“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请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在扶的过程中,父母要多肯定,少指责,做好孩子情感和生活上的坚强后盾。积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负责任的品质和自我照顾、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谨记该出手时才出手。只有当孩子遇到真正无法解决难以解决的困难的时候,父母才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只要遵循这两个原则教育孩子,孩子就会不断自立、自强。
在家庭教育上方面,我觉得低年段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主要培养以下两种能力:
1)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现在很多父母有“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的思想,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 无形中限制了孩子动手的机会,泯灭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座的父母请自我反思一下:是否有过孩子强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却以不安全为理由拒绝了?是否有过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却因为洗得不干净就代替了?是否曾有过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觉,你却好意拒绝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要知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要代替。当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就是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就是阻碍了孩子学会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生活和劳动的基本能力的进程。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收拾房间,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还可以分配给孩子适当的任务,如:如帮父母择菜、洗菜、打扫卫生,自己去买东西,给别人送东西,整理房间等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真切感受到劳动会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更可爱。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2) 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自觉性是一种意志品质。学习是一种内心的自觉活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有办事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很差。父母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该学就学,该玩就玩,并学会利用好零碎时间和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使其从小养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时间、节约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在学习上,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树立这样的一种观点:在孩子学习中,分数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只有愉快地学习,才能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在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上,父母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许多父母在比较时,往往较多地进行横向比较,总爱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如果多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则不同,父母可以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而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中体会到进步、成功的乐趣,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父母还要经常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我相信我如果努力去做就会成功,我相信我有能力学好,我相信我能取得成功。”父母还要从小训练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的学习责任感,在学习上要坐得住、静下心、学得进。
培养独立精神是克服怯懦的精神良方,要使孩子在学习上学会独立,提醒自己独立思考,不要心存依赖。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就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急于给答案,而是要让孩子先独立思考,要让他们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掌握独立完成学业的能力。这样既增强孩子挑战困难的信心,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还要给孩子点石成金的指头,即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略,因为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孩子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父母要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在指导孩子写作文上,许多父母有畏难情绪难,有时就是“好心”地帮助孩子完成作文。(即父母读一句,孩子写一句)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阅读兴趣是写作的基础。父母在家庭中也要积极创设读书的氛围,要鼓励孩子与好书交朋友,经常带孩子上书店,和他们一起找适合年龄段的、有兴趣的书,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然后指导孩子背些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四处走走,在实践中理解书本知识,在玩中学到真本领。这样,何愁孩子的作文水平无法提高呢?又如认字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随课文识字、猜字法、看拼音识字、查字典等来帮助识记字形,也可以带孩子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认识许许多多的汉字朋友。
另外,我想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肯定会遇到一些使自己伤脑筋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学习和爱好之间发生了矛盾时,该怎么处理?怎样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怎么帮助孩子治疗上课开小差的毛病?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该怎样帮助每次一进考场就一点信心也没有了的孩子把每次失败都转化成走向成功的起点?等等。我觉得,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父母应该不断反省、认真摸索,与孩子一起商量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切切实实地帮助孩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打好知识大厦的地基,从容地应对人生无数次的挑战。